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诗一出,在联系高顺之前建立的人设,立刻就有人联想到:这个兰陵笑笑生,怀才不遇?
这个想法一出,很多人又觉得不对,因为诗会是有门槛的,普通人是进不来的。
一时间各种猜测频出,都在猜高顺的用意,这些上层人物平日里优越惯了,有几个能想到那些寒门子弟。
在科举没出现之前,想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读书,而是去当兵。
但当兵的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战死沙场,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不是一个好方法。
而高顺这首诗,就是一个前奏,也许现在没有人能理解,但他们以后会明白的。
除了这首诗外,高顺还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那就是那篇文章,他起名叫《连衡论》。
文章从先秦开始论述,分析了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又写到了三国时期,曹家能够打败另外两国的原因。
通过两个例子,继而又分析起天下大势,其中隐晦的提出周国威胁论,让所有文人大惊失色。
这些人大多都是世家出身,有的还有官身,自然能看出虚实,知道高顺不是无故放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