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臣可不是好当的,他需要时刻揣摩皇帝的喜好和心性的变化。赵佶对田十一诗词的喜爱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这一点高俅自然知道,所以最反对剿灭田十一的那个人,一定是皇帝陛下。
高俅当即出面帮田十一说话,言说田十一文采飞扬,实为文人之楷模,理应将其招安为大宋效命。
赵佶还没来得及点头,朝堂上立即站了许多大臣出来,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无外乎便分做两派,一派提议剿灭,另一派提议招安。
整个朝堂立即乱了起来,大臣们的吵嚷声,差点将紫宸殿房顶的琉璃瓦给掀飞出去。
童贯一伙认为田十一大逆不道,若不绞杀以儆效尤,天下人皆效仿之,必然引起大乱。
高俅一方则搬出了梁山贼寇与之对比,认为梁山杀官,田十一没杀官。梁山抢劫杀人,田十一没有。梁山摆明车马造反,田十一不仅没造反,还在征讨梁山贼寇,救援大名府。这一切都说明,田十一没有反志,完全可以招安为大宋朝所用。
童贯方立即列出田十一诸条大罪:有可能杀死了命官贺不凡,假冒命官、假冒钦差、假传圣旨、伪造圣旨、蓄养私军,条条都是死罪,必须绞杀。
高俅一方则不断狡辩,说田十一假传圣旨是因为没有真圣旨,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救援大名府,不得已为之。
吵到后来,几乎满朝文武一个都没落下,全都被拉下了水,尽皆搅到此事之中。其中很多大人都不是针对田十一事件本身而争吵,根本就是为了打压敌对派别,为了反对而反对。
赵佶被吵得头痛欲裂,让杨戬大喝了三声,止住了满朝文武的吵闹。他本想发挥老传统和和稀泥,把这事往后拖一拖,没想到殿外突然有内待高声叫了起来,说是江南八百里加急战报送到了。
一下子满朝文武都呆住了,江南之地承平日久,怎会突然有八百里加急的战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http://www.haiyuangabion.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