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举学事帮助各地设书院,律学、武学之类关乎政事的,全都隶书院之下。此外别设医学、算学,这是全国各州县必设的科目。依各地实际,设百工、农事之学,遵循民办官劝的原则,给予钱粮和师资方面的帮助。
采风使仿古时史官采风之制,尽采民间诗歌、词曲、说话、戏曲等等,凡是诉民之声的尽采之,由朝廷统一编纂。这是一个单独的系统,由各学的学生帮助,采风使独立带人完成,与台谏言官完全无关,也不作为官员政绩的考察。
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官员中引起了众多的争论,有的还非常激烈。打破行会制度,便有官员担心朝廷对城镇的经济控制能力削弱,一旦遇到国家急用的时候,征收不急,被奸商囤积居奇,勒索朝廷。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几乎无一政没有争论。
夜幕降临,吏员在政事堂里点了煤油灯,放到几位宰执中间的桌子上。
徐平使劲揉了揉额头,只觉得头昏脑胀,有些熬不住了。
晏殊扶着腰站起身来,在旁边来回走了两圈,舒缓了一下筋骨,对徐平道:“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定下如此多国政,有些急了。朝臣争论不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徐平点头:“不错,是有些急了。要不,我们先歇些日子,让朝臣再争论些时间,到时再定。不然,我们定一次,他们争一次。他们争论不休,我们可是撑不住。”
章得象道:“要不,先选几项争论较少的,选几处州县试行?”
“可以,不试行一番,谁能说得明白?”徐平点头。“这样吧,有关城镇的,就先在京西路选州县试行,那里工商好一些。有关乡间农事的,在京东路选州县试行,那里粮食桑麻冠天下。在一州试得稳妥,推之一路。一路稳妥,推之数路。”
几人纷纷同意,这几天处理朝臣争论,大家都有些撑不住。本来正常是午后休务,最近这些日子,全都天不黑回不了家,每次上朝还是吵得不行。还好现在众位宰执都是正当壮年,要是李迪那些老臣,肯定经不起这么折腾。
大道理徐平可以讲,但具体到各项政策,就不是条条能够讲清楚的。他不想自己强推下去,在施行中出了问题,被人抓住把柄来攻击整个改革。大家要吵,那就先让朝臣们一次吵个够。吵也不是没有用处,很多缺漏确实是被抓了出来,可以用来完善政策。
等到大家吵得累了,再选争论少的试行,一点一点推行下去。说到底,现在财政比较宽松,并不是到了非改不行的时候,改革的紧迫性没有那么大,可以慢慢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