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受到了反垄断法的制裁,还有电视的普及导致的观众分流,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兴起和冲击,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之中。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反叛、抗议、反文化、反传统的崇尚极致个人主义的嬉皮士运动。
一大批新的“嬉皮士”导演在七十年代逐渐地冒了出来,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伊斯特伍德……他们对过去的那种“社会塑造大叙事”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好莱坞。
所谓的社会塑造大叙事,就是指拍电影时候的关注角度。
比如拍一部战争片,用“社会塑造大叙事”的角度来拍,就是一群在大后方喝着茶跳着舞开着会的军事家们,对着军事地图一顿地讨论、分析,展现出他们决策于千里之外的高瞻远瞩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
然后,他们定下战略计划。
战争开始。
这个过程不必拍得太细节,因为前线的士兵都是工具,都是后方军事家们挥斥方遒的棋子。只要后方军事战术设计得当,前线战场就可以成功。
连大名鼎鼎的军事传记《巴顿将军》都是这种拍法。
后来就不一样了,开始关注小人物了,变得个人主义了。在战争片里,没人再去关心后方大人物的英明决策了,而是关注前线浴血奋战的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才是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赢取了战争胜利的最大牺牲品,最有名的代表作当数《拯救大兵瑞恩》。
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变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