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这边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陈懋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没有闲着。这路明军从济州岛出发之后,先到了朝鲜的釜山港,在那里获得了补给,并且载上了停留在那边的明军之后,就立即南下,杀向了对马岛。
对马岛位于朝鲜海峡正中间,当初是日寇入侵朝鲜的出发地,后方大本营。显然,对马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这次,明军兵分两路,西路大军为进攻主力,拿下对马岛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西路大军的第一步,就是攻占对马岛,将对马岛建设成西路大军的前进基地!
因为在釜山耽搁了三天,所以陈懋进攻对马岛的时间比朱祁钰在江户登陆的时间晚了两天。不过,这两日并不算晚得太多。而且,明军这次是以重锤砸鸡蛋,近十万大军在对马岛登陆,还得到了李舜臣指挥的西面舰队的全力支持,这一战,结果并没有超出陈懋的预测。
明军只花了两日的时间就攻占了对马岛上的两座港口,而李舜臣的舰队则封锁了对马岛,没有让日寇逃脱。另外,李舜臣还派出一支分舰队,南下封锁了日本本周北面的马关港,将日本本土舰队堵在了港内,好让明军能够全力进攻对马岛。
明军在占领了港口之后,陈懋一方面组织人员将作战物资运送到对马岛来,另外一方面派遣严广儒的第六军负责扫荡岛上残余的日寇。
这个任务显然不让严广儒太满意,毕竟,在他扫荡岛上日寇的时候,卫平,邓茂,陈豫三人恐怕就杀到日本本土去了,而他的第六军必然就成了预备队,上主战场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不过,严广儒还是相当重视这次战斗的,必经这是西路大军登陆成功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行动,真正意义上的地面作战行动。如果打不好的话,那他严广儒恐怕不但上不了日本主战场,就连上将的军衔都保不住了!
对马岛其实是两个岛,分别是上对马岛与下对马岛。其中,下对马岛的天立山高一百多丈,是全岛的最高点,而上对马岛基本上都是平地,相对高度落差也就三十多丈而已,地形并不复杂。当时,日寇主要集中在上对马岛,对马岛上的主要港口也在上对马岛,所以,严广儒的第一步,就是消灭上对马岛上的残余日寇。
这严广儒大概是在开平当总兵当久了,虽然在朝鲜战场上,他并不缺乏进攻的精神与手段,而且还数次智取日寇控制的城市,打了好几场漂亮的进攻战。不过,朝鲜战场上的进攻都是突击,并不以完全歼灭日寇为目的。而这次则不一样了,严广儒的任务是全歼日寇,保证囤积在对马岛上的物资安全,就必须要消灭所有的日寇,留下一个,都是祸患。这次,一上来,严广儒没有进攻,而是拿出了防御的架势来!
这严广儒还真是有一手,他花了五天的时间,先让第六军逐步压缩日寇的活动区域,然后开始修建“城墙”。对,就是一道类似于城墙的土墙,高一丈半,厚半丈,可以供步兵在这面站成散兵线。而这道“城墙”,将日寇最后活动的区域完全包围了起来。显然,严广儒是要通过绝对的封锁,保证没有一个日寇能够逃脱。
随后,严广儒又玩了一手绝的,在建好了城墙之后,严广儒还是没有进攻,而是让人建了一批弩炮,随后,准备了大量的纵火物资。显然,弩炮在抛射纵火物资方面,绝对要比火炮有用得多。这些纵火物资都很轻,而且体积不小,火炮不但射不远,而且要制造这样的炮弹也很麻烦,没有现货。不过,弩炮就不一样了,可以将纵火材料抛射到很远的地方。而此时,已经是秋天了,气候非常干燥,且风还不小,这火要是一烧起来,那恐怕就没有办法扑灭了!
严广儒在对付蒙古骑兵的时候,就是以心狠手辣出名的,曾经数次追杀逃窜的蒙古骑兵,杀得对方都不敢到开平附近寻衅滋事了。而这次,严广儒也拿出了对付蒙古人的手段来对付岛上的日寇。几十门弩炮连续忙碌了两天,将他准备的上万石的纵火材料都给投了出去。而且,严广儒还在上风的方向上燃烧了大量的硫磺。显然,躲在岛屿中央的那些日寇的日子不好过了!
两日下来,严广儒见到岛上的树林已经被烧得差不多了,这才让两万明军进行扫荡。花了七天的时间,即使没有烧死那些日寇,恐怕也将其饿得没有一点力气了吧。而扫荡工作只进行了一天,毕竟此时日寇已经没有了藏身之地,明军的扫荡也非常的轻松,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少麻烦。
最后上对马岛上残存的上万日寇,被烧死毒死八千多人,病死饿死一千多人,被明军俘虏近千日寇也被严广儒杀了个干净。虽然当时严广儒并不想搞这种大屠杀,毕竟杀害失去了战斗力的俘虏,对军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可是当时,岛上根本就没有安置这些俘虏的地方,而运送货物的船只又没有到来,陈懋下达的命令也是非常明确的,要他全歼岛上的日寇,那么,就是一个都不能留下!
杀光了上对马岛上的日寇之后,严广儒率军渡过了狭窄的海峡,赶到了下对马岛。下对马岛的地形就复杂了很多。岛屿中央有天立山,周围沿海平原非常狭窄。当时明军虽然控制了下对马岛上的港口,不过却没有将物资运送上去,也没有在下对马岛上部署多少兵力。本来,陈懋的计划中,下对马岛就没有太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座岛屿之间的海峡非常狭窄,几乎能够游过去,所以,下对马岛上的日寇是必须要消灭的。而且,在明军登陆对马岛的时候,就有大部分日寇逃到了下对马岛上去,日寇的主力就集中在天立山附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