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王玄之便问过父亲,为何会如此,而王羲之只是长叹一声,回答:“惩治了桓温,若无第二个能北伐的将军,那我们这些人,人人都将遗臭万年!”
如今,北方纷乱,这一年以来,桓温都在上书要北伐,趁着大好时机,收复故土,虽然朝廷极力阻止,但到了现在,恐怕他的耐心,也所剩无几了。
“大将军已经派出自己的手下们,四处相下,去各个世族,各个郡县,征集粮草军资,这一次,看他的行动,恐怕朝廷是无力阻止了。”
“恐怕,过不了几天,就会有征西军的人,到会稽来了。”
王羲之睁开眼,神色难堪,说道:“伯远,叔平,你们怎么看?”
“父亲,就如我所说,这次大将军一意孤行,而且他很聪明,已经在民间将自己的行动美化宣传,如今,在徐州,豫州,梁州,宜州等地,百姓全都声援,认为征西军必然能再创盛果,光复江山。”
“上庸郡,巴东郡,襄阳郡,南郡,武昌郡,武陵郡,戈阳郡,庐江郡,历阳郡,宣城郡,丹阳郡,广陵郡等地,都是军备所在之处,然而这些地方,或是本就在他管辖之下,或是已经被民意裹挟,不得不支持他,而大将军却不筹集这些地方的军资,而是强逼朝廷,要其他地区的钱粮,如此一来,几乎是在抽整个江山社稷的物资,养活他的征西军。”
“不论他是否出兵,是否战胜,长江沿岸,征西军都会富得流油,而且如此一来,朝廷内部空虚,对征西军的管制,只会越发薄弱。”
“此消彼长,用整个南方的钱粮,来养活他手下的几个州,长久看下去,只怕朝廷会彻底丧失对征西军的控制。”
王玄之一点点剖析,却只能无奈摇头,又续了一句:“即便是现在,大将军的人,四处筹粮,大家虽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若是拒绝,不说大将军必会报复,就算是民间,也会反应过大。”
“骑虎难下啊!”王羲之叹了口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