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这种均田兼并再均田的玩法,票法、引法,根本就是左手右手,谁也没见的多有优势。
等着二十年后,盐票又被大囤积商垄断,你反手再把票改引,那还不是换个名目,换汤不换药?
如今你却问我,根本在引票,还是在生产,这叫我怎么答别的答案?
“国公,既无外人,船也到了渤海湾,上天入地,你知我知。那我也不妨直说。”
“徐光启看到了关键处,但那时的大明已经日薄西山,优先要解决的恰恰不是煮盐改晒盐,而是引、票问题,把钱收上来。”
“他虽得其法,不得其时。惜哉。”
“本朝这时,引票之争,还未到盐政彻底糜烂之时。是以,淮南盐改,其中关键,正是改变生产方式。即,改煮盐为晒盐,而将煮盐之柴草垦荒为田。”
“淮北一战,朝堂再无可能用担心更改之后产盐不足这个理由来反对了。”
刘钰嗯了一声,又道:“但有一事,我还是得提醒一下林大人。”
“淮南晒盐,可不比淮北强。如今运河被废,海运兴起,考虑到雨、热、风、潮,还有催动蒸汽机的煤……”
“是不是,一定要在淮南产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